“蜜薯”書記
掌上濟寧訊(通訊員 劉本軍 曲業元)魚臺縣清河村由3個自然村組成,耕地面積980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大蒜等農作物。該村過去是一個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基礎設施陳舊、落后,年輕人在外打工,老人婦女守著“一畝三分地”靠天吃飯,缺少集體經濟發展增收的產業項目。自2021年10月山東管理學院派駐魚臺縣清河鎮清河村第一書記劉勇波到村以來,因地制宜考察引進蜜薯新品種——“煙薯25”種植項目,并獲得良好收益,為持續推進強村富民注入不竭動力。
扎根基層“強黨支部”
讓干部動起來
作為第一書記,劉勇波曾有過兩年駐村經驗,這讓他與農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面對新一輪幫扶工作,他特別想再次為農村做點貢獻,再為村民辦點實事。抱著這個信念,他主動請纓,告別體弱多病但對他工作特別支持的愛人,離開省城優渥的工作生活環境,再次回到魚臺縣駐村。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為了統一村“兩委”和黨員群眾的思想,劉勇波緊緊扭住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以“三會一課”、書記講黨課、主題黨日等為抓手,創新開展“有事找第一書記”“村情民意懇談會”等黨建活動。工作中,他始終帶著感情主動調研、深入基層、東奔西走。經與村“兩委”商議,根據幫扶村的特點和優勢,確定了引進蜜薯新品種種植項目來增加村民收入的工作思路。由黨支部發動群眾并牽頭領辦合作社,形成了“黨支部+合作社+試驗田+農戶”的新模式。在劉勇波的努力下,清河村逐漸摸索出了一條村社共建的好路子,讓清河村在土坷垃里刨出了“金蜜薯”。
敢為人先“建試驗田”
把產業帶起來
“土壤黏稠,不適合地瓜生長,能種出來蜜薯嗎?”“這到底行不行?種出來的蜜薯能不能好吃?”“銷路如何?能不能掙到錢?”村里不少人顧慮重重。為打消村民顧慮,劉勇波借鑒過去的駐村經驗,委托清河鎮劉樓村一戶有地瓜種植經驗的村民,利用自家流轉的2.5畝“試驗田”帶頭種植蜜薯。農戶本身在當地有一定的威望,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阻力?!氨緛韺@塊地能種出‘煙薯25’沒報什么希望,只要能收回成本就行?!鞭r戶當時并沒信心。針對種植技術的缺乏,以及農戶對種植產品銷路和收益的顧慮,劉勇波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多次赴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市場調研,制定詳細的工作規劃和計劃。經過努力,他爭取到山東薯鑫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大力幫助。該公司在提供蜜薯苗的同時,承諾在收獲后對符合標準的蜜薯進行回收,“訂單式”種植收購模式徹底打消了農戶的后顧之憂。
2022年10月22日,是清河村全體黨員和群眾歡欣鼓舞的一天,由第一書記引進種植的“煙薯25”在魚臺縣首次種植成功收獲,蜜薯畝產達4000余斤,每畝地可為種植戶增收3000余元。喜獲豐收后,通過派出單位推銷、商超專供、合作公司回購、本地用戶供應等方式,全面打開了市場銷路。村集體和帶頭種植的農戶掙得了“第一桶金”,村民們的信心和干勁一下子就高漲起來。蜜薯種植成功獲得村民點贊,紛紛說:“咱的‘第一書記’水平就是高,不僅僅是大學教授,現在都成了‘土專家’‘田秀才’,也真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謀實惠啊?!?/p>
乘勢而為“辦合作社”
幫村民富起來
“為促進產業做大做強,光靠試驗田遠遠不夠,還是要把群眾組織起來走發展合作社的路子?!眲⒂虏ㄟ@樣對村“兩委”成員說。因為他意識到,“試驗田”只是個起點,如何做大做強實現長期發展才是擺在眼前的棘手問題,提高興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才是關鍵。通過建立合作社,實現蜜薯種植規?;慨a的發展思路得到大家一致認可。于是依托“試驗田”,村黨支部牽頭領辦了“魚臺縣紅蜜薯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建立起來,很多以前持觀望態度的村民主動要求加入,一起種植“煙薯25”,今年有望實現連片開發和規模經營。蜜薯種植的成功表明,只有打造以黨建為引領,形成科學設計項目、引進技術支持、確定試驗田、培養帶頭人、產銷一體化、成立合作社的“全鏈條”工作閉環,才能最大釋放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