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張玉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新時代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力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淵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依靠傳統文化的強力支持和持續賦能。
推動“兩創”提質,挖掘傳統文化豐富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推動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必由之路,隨著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工作的持續推進,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斷被彰顯。為更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進一步推動“兩創”提質增效,深入挖掘“小康”“大同”“天下為公”“重民”“安民”“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服務現代化的豐富資源,充分換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踐行“兩個結合”,激發傳統文化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黨的百年歷史本身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展現磅礴偉力的歷史。事實也證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相貫通相契合的內在邏輯。近現代以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為內核的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水乳交融中,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要繼續踐行“兩個結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促進傳統文化的再升華,激發傳統文化新動能,實現各民族的團結進步。
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痹鰪娭腥A文化認同,需要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這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更需要做好中華文化傳承,以文化交流和文化教育引導社會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通過多方合力,將中華文化基因根植于人們心中,讓各族群眾時時處處感知中華文化,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之源。只要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就一定能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燦爛的未來!
(作者單位: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