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fjflx"></pre>
        <noframes id="fjflx"><dfn id="fjflx"></dfn>

            <p id="fjflx"><ins id="fjflx"><var id="fjflx"></var></ins></p>

            <b id="fjflx"><ol id="fjflx"></ol></b>
            <noframes id="fjflx"><b id="fjflx"><ol id="fjflx"></ol></b>

            一幅黑白木刻畫般的故鄉

            ——讀程遠非虛構散文系列《記憶·故事》

            ■甲乙

            一個往日小鎮的復原和呈現。它像一幅黑白木刻畫,綿密刀痕雕刻出心靈的遠鄉。

            這組《記憶·故事——程遠非虛構散文系列》,是作家程遠以自己童年視角,寫出東北小鎮樹基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間的往事。一個孩子眼里的小鎮變遷,因相隔了久遠的時空,現已成為作家的記憶庫存。這里融入生與死的磨難,恒常的生活苦痛與歡欣并存。還是一份懷想故鄉,同時追懷童年命運的“非虛構”記事。

            從衛星地圖看,樹基溝處在遼東條條魚脊狀山脈的隙縫中。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兒算得上是地老天荒。程遠就出生在這遙遠的樹基溝。歲月線條經由命運的刻刀,鐫刻在他的心靈。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所處的環境。孩子是由父母生育教養的,但同時也具有社會時代的屬性。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像其出生長大的時代。這樣的樹基溝也一樣屬于那個年代。

            我對程遠的“樹基溝”似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熟悉感。樹基溝是少年程遠的小鎮。只不過比程遠稍早幾年,我在遼西的大虎山鎮度過少年時代。這兒同樣山脈環繞,大地漫漫。解放戰爭時期,慘烈的黑山阻擊戰就發生在此地。還有馬車、火炕、冰河、墾荒地等等,都成為我后來寫作的出處。我覺得,樹基溝和大虎山這兩個相隔不過二百公里的小鎮,具有某種相似的樣本屬性。所以在一些方面,我能夠理解程遠“記憶·故事”的況味。

            但每個人的“小鎮”終歸不同?!坝洃洝す适隆憋@示的是程遠獨有的敘事特征和思想源泉,當然,這一定和“樹基溝”有著深潛的關聯。一般說,我們對一個作家可能很好奇,他為什么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哦,程遠的小鎮就是一個例證?!坝洃洝す适隆彼闶且环N解答。

            1983年3月15日,“作家萌芽期”的少年程遠,自制了一個筆記本,筆記本上有四十首詩詞習作,其中四言二首、五絕六首、七絕十首、五律一首、七律三首、排律一首,詞七首,漢排五首,新詩五首,題名《東風第一枝》。并附有題記:“近日嘗學詩詞,間有小作,暇輒拾理,積久漸多,整理成則。本中前作,多為師閱,丑陋之處,今已做補,羅列與共。游思信筆,不知所言,謬誤之處,悉請正之?!薄蛩阏埌嘀魅卫蠋熋系铝x批閱點撥。

            次日,心懷忐忑的少年程遠將本子交給孟老師。幾日后,老師將本子還給他,上面留下幾行瀟灑自如的批語:“初習舊體詩,能至于此,可謂長足進步!望爾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必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有一點,你要引起注意,即無論敘事、抒情、狀物,都要心有所真感,然后再訴諸筆端,這樣才能真切、感人,否則便會誤入歧途,以致游離其詞,令人難以捉摸。會給人以不知所云之感?!?/p>

            老師的批語,道出了散文寫作的真諦,尤其對一個初始修文的少年而言。這一席話,估計對后來程遠的散文寫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恩師的話語至今他仍記在心頭。

            程遠“記憶·故事”這組散文,分別題為《前山》《后山》《大道》《鐵道》《水井》《河套》《玻璃》《臺燈》《菜園》《下院》《路燈》《郵局》等,都是往日小鎮存在的“物象”。它們是靜止和沉寂的,有如一組出土文物,意味深長地在時光中打坐。你可以長久凝視,而不用擔心它突然消失。敘事方正、篤實、沉靜,筆下十分節制,恰如其分而不拖泥帶水。寫景狀物線形清晰,方寸分明,斑痕錯落,一如當年舊模樣。時光看似是那種老紙的蒼黃,明與暗的過渡并無陸離之色,因而每一個場景都有著黑白木刻般的畫面感。

            程遠早年曾經迷戀雕刻和繪畫,這種歷練可能會不知不覺間融入到他的寫作中。對于語言的鋪排形意,他仿佛手操一把刻刀,在木板上一刀一刀鏤刻,刀痕間表現出對象質地,且不無拙樸之風。這樣的文體,有一種內在的,甚至惹動心魂的力量??此破降?,卻耐咀嚼,越品越有味道。這里有人生真義,也有藝術之道。

            樹基溝,這個“大山褶皺里的小鎮”,日子起起落落,生生死死??此破降瓱o奇,但偶爾也會突起波瀾,而且不乏慘烈。但不過激起片刻漣漪而已,很快一切又戛然即止。作家寫到小學同學王貴富的死,寫到父親跳火車腿膝受傷等,都是簡略幾筆,卻有觸及心魂的力道。假如以木刻比擬,這是一種“陽刻”,即布白守黑,山影雀痕。

            “現在,我已經記不清那天跟哥哥們去莫日紅山的情景了,也不知道是否尋找到可做菜板的樹木。但那一定是個冬天,寒冷的早晨,我們急行軍一般,沿著學校后山的小路,很快就到了山頂,哥哥們抽煙歇息,我則氣喘吁吁地俯瞰山底:原來,這是一個比樹基溝更大的溝!不僅平坦寬闊深遠,而且村莊毗鄰,群山相擁,遠處裊娜的炊煙,揮手一般召喚我們?!保ā逗笊健罚?/p>

            程遠的小鎮文字,沒有太多情感上的拉拽,可以直接抵達事物的本質。通過文本敘述,它變成個人獨有的呈示,讓世界數不勝數的小鎮又多了一種形態。

            關于寫作這組散文的源起,程遠這樣表述:“小鎮名叫樹基溝,我老家。1983年前,我生活在那里,倏忽已是上世紀的事了,之所以想起路燈,且還動筆,一定又是犯了懷舊的病。人到中年,這也是一個沒有辦法的事情?!薄枢l,這是寫作者一個恒常的主題。他們下意識或有意識地去追述故鄉往事。有的注重直覺記憶,有的試圖通過“返思”,得出某種答案。讓思想回歸源頭和總結人生之路,二者并行不悖。

            童年總是有一些缺憾,一些不解,還有深切的心靈疼痛。在我們長大成年,乃至進入中老年時代,總在試圖自我解答童年的疑問,這是感懷時空遷變,也是人性本質使然。

            如果說威廉·??思{終生寫作的奧克斯福鎮如一張“郵票”,那么程遠的樹基溝就是一方木刻。二者的美學意義和思想范疇相通。這讓我們得知,世界有多少個作家,就有多少個小鎮。當然,這是精神漫游,赤子歸心的小鎮。

            (甲乙,本名葉衛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pre id="fjflx"></pre>
                  <noframes id="fjflx"><dfn id="fjflx"></dfn>

                      <p id="fjflx"><ins id="fjflx"><var id="fjflx"></var></ins></p>

                      <b id="fjflx"><ol id="fjflx"></ol></b>
                      <noframes id="fjflx"><b id="fjflx"><ol id="fjflx"></ol></b>